四渎神源于中国古代对河流的崇拜,其与山岳神一样,起源甚早,且地域性很强,所以没有统一的河神或水神。 【四渎】 四渎,指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,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。 《尔雅·释水》:“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。四渎者,发源注海者也。”说明了奉江、河、淮、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梅。 《风惜通义·山泽》引《尚书大传》、《礼三正记》继续解释说:“渎者,通也,所以通中国垢浊,民陵居,殖五谷也。江者,贡也,珍物可贡献也。河者,播也,播为九流,出龙图也。淮者,均,均其务也。济者,齐,齐其度量也。” 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,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,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,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,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,于是对之产生敬畏之情,立庙祀之。 从周朝开始,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,由君王来祭祀。《礼记·祭法》曰:“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,五岳视三公,四渎视诸侯。”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,据《风惜通义·山泽》记载,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,河堤谒者掌四渎,礼祠与五岳同,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,入海,庙在广陵江都县,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,入海,庙在平氏县,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,东入沮,庙在东郡临邑县。这种祭祀直至汉代,《汉书·武帝纪》建元(前140-134年)元年(前140年)诏曰:“河海润千里,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。”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。 《汉书·都祀志下》称宣帝神爵(前61前57年)元年(前61年)制诏太常曰:“夫江海,百川之大者也,今阀焉无祠。”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,以四时祀江梅洛水,祈为天下丰年焉。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。 《旧唐书·礼仪志四》称唐天宝(742-756年)六年(747年)封河滨为“灵源公”,济渎为“清源公”,江滨为“广源公”,淮渎为“长源公”。 《宋史·礼志八》称宋仁宗康定(1040-1064年)元年(1040年)诏封江滨为“广源王”,河渎为“显圣灵源王”,淮渎为“长源王”,济滨为“清源王”。 《元史·祭祀志五》则称至元(1264-1295年)二十八年(1291年)加封江滨为“广源顺济王”,河滨为“灵源弘济王”,淮滨为“长源博济王”,济滨为“清源菩济王”。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,则东渎为“大淮之神”,南渎为“大江之神”,西渎为“大河之神”,北渎为“大济之神”,崇奉依日。
神仙大全内容发布系统 Version 1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