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仙 之相关文化起源(1)


所属分类:道教

神仙简介:

八仙,这里主要是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。 八仙之名,明代以前众说不一。有汉代八仙、唐代八仙、宋元八仙,所列神仙各不相同。至明吴元泰《八仙出处东游记》(即《东游记》)始定为:铁拐李(李玄/李洪水}、汉钟离(钟离权)、张果老、蓝采和、何仙姑(何晓云)、吕洞宾(吕岩)、韩湘子、曹国舅(曹景休)。 【关于多种“八仙”之说】 自古以来,有多种不同的“八仙”。   西汉淮南王刘安最为著名的八位门客,即苏飞、吕尚、左员、田由、雷被、毛披、伍被、晋昌。相传刘安与八人服食仙丹后,俱成仙体。故后人称此八人为“八公”或“八仙”。 晋朝的蜀中八仙,指容成公、李耳、董仲舒、张道陵、庄君平、李八百、范长生、尔朱先生。晋·谯秀《蜀纪》称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,故为八仙。   唐朝的酒中八仙,即李白、贺知章、李适之、汝阳王李琎、崔宗之、苏晋、张旭、焦遂、八个文人都好饮酒赋诗,杜甫曾作《饮中八仙歌》咏其事。参见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。 道教八仙,俗称“八洞神仙”,“上洞八仙”,清朝列为中八仙,即铁拐李、汉钟离、张果老、蓝采和、何仙姑、吕洞宾、韩湘子、曹国舅。这组八仙起源于唐,发展于宋、元。元曲《八仙庆寿》把他们列为八仙,姓名却尚未固定。到了明朝中叶,吴元泰的《八仙出处东游记》才确定名称,并流传至今。参阅《浦江清文录·八仙考》。   下洞八仙,最早排出下洞八仙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《贺升平群仙庆寿》。下洞八仙,即王乔、陈戚子、徐神翁(徐神通)、刘伶、陈抟、毕卓、任风子、刘海蟾。此八人中,刘海蟾、陈抟很有名气。陈抟人们称为陈抟老祖;刘海蟾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。而其它人物的文字记载材料就比较少,其中关于陈戚子就没有留下什么资料。   到了清代,进一步增加衍化出所谓上八仙、中八仙、下八仙。有人将元、明以来的钟吕等上洞八仙列为“中八仙”,又增列出“上八仙”和“下八仙”。由于上、下八仙人员的组成,在《何仙姑宝卷》、《八仙上寿宝卷》、《孙悟空大闹蟠跳会》等书中各不相同,因而上、下八仙都有好几组。这些增凑的八仙群体,传播不广,影响不大,在民间,鲜为人知。   上八仙,元朝已有上八仙的说法,即福、禄、寿三星,张仙、东方朔、陈抟、彭祖、骊山老母。其他说法,即寿星、王母、观音、斗姆、黎山老母、圣母娘娘、金刀(原文缺一)。即东方塑、李大仙、王禅、王敖、毛遂、白猿、二郎神(原文缺一)。   下八仙,明朝无名氏杂剧《贺升平群仙庆寿》中的下八仙是王乔、陈戚子、徐神翁(徐神通)、刘伶、陈抟、毕卓、任风子、刘海蟾。《何仙姑宝卷》中的下八仙是广成子、鬼谷子、孙膑、刘海、和合二仙,李八百、麻姑。《八仙上寿宝卷》中的下八仙是张仙、刘伯温、诸葛亮、苗光裕、徐茂公、鲁宁秀、牛郎、织女。鼓词《孙悟空大闹蟠桃会》中的下八仙是罗圣主、张仙、鲁班、张千、李万、刘海、刘伶、杜康。   刘海(或作刘海蟾)虽然现在不在八仙当中,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。明《列仙全传》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,在江西某些地区的“跳八仙”中,也有以刘海代替汉钟离的,而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。   日本也有类似的神明组合,称为“七福神”,但其中多为印度教,佛教神明。由于中日两地文化影响,加上七福神搭宝船的形象与八仙过海类似,也有学者认为七福神是由中国八仙而来。

神仙大全内容发布系统 Version 1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