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陶公的身份来历有不同的版本和说法: 版本一: (?-374)东晋道士。庐江寻阳(今湖北黄梅县北)人。一作陶炎。字处静,一云字爱静。好导养之术,年十五六,便服食绝穀,不婚娶。亦颇好读《易》,善卜筮。於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,养一白鹿以自偶。后徒罗县埤山中,终身不返。於寧康二年(374)四月八日飞升。事见《晋书》本传、《三洞珠囊》卷三。 据《晋书本传·隐逸》记载:陶淡,字处静,晋太尉桓公之孙,夏公之子。幼孤,好导养之术。年十五六,便服食绝谷,却婚娶,家累千金,僮客数十人,淡终日端坐,曾不营问。好读书易,善卜筮,结庐临湘山中,养一白鹿三白鹤以自随。亲故有候之者,辄渡涧水莫之近。州举秀才,遂趋隐罗县(今湘阴)埤山中与侄垣专心修养,若将终身焉。 版本二: (288一?)晋朝鄱阳(今属江西省)人。太尉陶侃之孙,父夏,以无行被废。其字处静,又字炎芝。自幼失父,性俊敏,喜读道书。及长,好导养之术,谓仙道可祈。 据《湖南省志》和《长沙府志》记载:陶淡字炎芝,江西鄱阳人,生于晋武帝太康(280-290年)九年(288年)戊申八月十七日。陶垣字太仁,生于晋愍帝建兴(313-317年)四年(313年)癸酉正月十三日,与靖节先生陶渊明为从兄弟。陶垣精医术,习天文,随叔父淡隐迹潜修于临湘山。梁天监(502-520年)三年(504年)甲申陶公叔侄同时尸解,肉躯不朽,遗蜕如生。乡民既惊为异事,又感其遗德,由是景仰,于长沙建祠宇祭祀礼拜。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)岁值大旱,乡人祈祷降雨,颇有灵验。咸丰二年(1852)以保护危城有灵验,效封為“孚佑昭显真人”。 现在湖南长沙市梨镇,有一座陶公庙,里面供奉着陶淡、陶垣二位仙人。
神仙大全内容发布系统 Version 1.0